用志不分,体悟大道
用老庄思想涵养中医医德
蚌埠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
宋在春
老庄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,一,博大精深,不断渗透到中国中医学医德,被中国中医文化利用融合。作为现代中医工作者,要坚持用志不分,从老庄思想中体悟大道,用老庄思想涵养中医医德,把老庄思想与中医医德充分融合,推动中医学术和中医事业持续向前发展。
顺应人性,贵身重生
《老子》:“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,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?故贵以身为天下,若可寄天下。”反映了老子“贵身”的思想 。老子认为身体是人的根本,人应该重视身体像重视大患一样,他主张人要宠辱皆忘,不要为追逐名利、荣辱、得失等身外之物而伤身,只有真正懂得“贵身” “爱身”的人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。
老子活着的那个时代不是太平盛世时代,战乱社会纷争不断,庄子的生活状态似乎比老子更艰苦,更糟糕,当然饱尝痛苦。老子有官不做了,出关把自己隐居起来。庄子艰苦得有时没有下锅的米,要向别人去借。他们都没有因为人生如此痛苦,而采取极端的做法,或则采取轻生的做法,而是坚持贵生、重生、爱生、护生,珍惜生命,爱护生命,并且都远远地超越了一般人的寿命,达到了长寿。 庄子倡导听任自然,顺应人性,他在《骈拇》中写道:“自三代以下者,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。小人则以身殉利,士则以身殉名,大夫则以身殉家,圣人则以身殉天下。故此数子者,事业不同,名声异号,其于伤性以身为殉,一也。”说明世人皆为物所累扼杀了人的本性,尽管所从事的行业有很大区别,但就损害了人的本性而言是相同的,老庄认为仁义礼智等皆是违反天性的,会伤身。为保养生命,人应该做到忘怀于物,恬淡虚无,自然无为,天人合一。老庄思想将重视人的生命看作人生的第一要义,这种重视人的生命思想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。
尊重生命也是中医医德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最突出的人文学特征。《黄帝内经》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,明确提出“天覆地载,万物悉备,莫贵于人”。重视人的生命是对医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,医生要做到医术精湛,医德高尚,而这均源于对人的生命的视。医生的神圣职责就是救死扶伤,治病救人,救死扶伤是医生的本能,所以医生要坚持以人为本,重视人的生命存在,珍视人的生命。
博极医源,体悟大道
“道”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,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,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,《老子》中将“道”描述为宇宙的本原、事物的规律、社会的法则等,道是恍惚的、玄妙的,但当道表现为万物的规律时,这种规律性的道又可以为人所体悟与效仿。
“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”,老子认为为求体悟大道,人需要不断地努力,必须有毅力,坚持慎终如始,方能获得成功;生活中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去做,方能“无为而无不为”;需要摒除外界的干扰,通过静心、内证,唐代道家学者李荣曰:"道者,虚极之理也。唐玄宗曰:道者,虚极妙本之强名也。
学道之人应该像列子一样“雕琢复朴,块然独以其形立。纷而封哉,一以是终”;像佝偻承蜩丈人一样“用志不分,乃凝于神” ,方可“何为而不得”。只有真正得道,才可以像庖丁解牛一样。
庄子在《秋水》中提到“今我睹子之难穷也,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,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”,传说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,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,河面宽阔波涛汹涌,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。于是河神欣然自喜,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。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,来到北海边,面朝东边一望,看不见大海的尽头。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,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:“俗语有这样的说法,‘听到了上百条道理,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’的,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。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、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,开始我不敢相信;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、无边无际,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,真可就危险了,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。”
医学是“至道在微,变化无穷”的学问,为医者必须才高识妙,“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”,只有广涉猎群书,精研医术,才能真正领悟医道 。第一是精,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,习医之人必须"博极医源,精勤不倦"。第二是诚,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。
上善若水,尊重同行
老子说:“上善若水”,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”。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做事的方法,即做人应如水,水滋润万物,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,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,也是医务工作所必须的品质。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早在《尚书》中就有“谦受益,满招损”的思想,这种思想为老子所继承。谦下、不争是老子哲学的重要观念,老子认为能体现此德者莫过于水,谦下、柔弱、不争是水的特性,正因为不争,天下反而不能与之争。人应该像江海一样容纳百川,处下不争。老子将“不敢为天下先” 作为自己的法宝之一 , 提出“企者不立;跨者不行;自见者不明;自是者不彰;”就是要人们做到谦虚、内敛、谨慎,这是顺应天道的。
庄子的《齐物论》反映了庄子哲学的又一重要思想,包括“齐物”和“齐言”两部分.庄子认为,世界上矛盾对立的双方,诸如生与死,贵与贱,荣与辱,成与毁,大与小,寿与妖,然与不然。他在孙思邈曰:“夫为医之法,不得多语调笑,谈谑喧哗,道说是非,议论人物,炫耀声名,訾毁诸医,自矜己德。偶然治瘥一病,则昂头戴面,而有自许之貌,谓天下无双,此医人之膏肓也。”孙思邈把自满、诋毁诸医看作行医的大患。人各有所长、各有所短,只有谦虚谨慎,不耻下问,尊重同行,互相学习,才能取长补短,不断提高自己。
淡泊名利,无为自然
老子主张淡泊名利,不以物累形,不以欲滑和,知足常乐,提出了“少私寡欲”重要的人生观念。庄子天地篇曰:"失性有五:一曰,五色乱目,使目不明;二曰,五音乱耳,使耳不聪;三曰,五臭熏鼻,困傻中颡;四曰,五味浊口,使口爽厉;五曰,趣舍滑心,使性飞扬。此五者,皆生之害也。"“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聋;五味令人口爽;驰骋畋猎,令人心发狂;难得之货,令人行妨”,追求声色犬马之乐必会伤身残性,告诉人们要虚静无欲,顺天之性,做到无为自然。
一个医德高尚的医生必定是一位淡泊名利之人,应“勿重利”,对病人不能有贵贱之分。华佗行医以济世为务,一生淡泊名利,他不愿为曹操当“御医”,最终招致杀头之祸。孙思邈曰:“凡大医治病,必当安神定志,无欲无求,先发大慈恻隐之心,誓愿普救含灵之苦。”医生只有做到淡泊名利,无为自然,才能在德和术两方面真正有所建树。
博施济众,普同一等
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,而老子的爱却是没有差别,普同一等的。“圣人常无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善者,吾善之;不善者,吾亦善之;德善。”得道的人以善心平等地对待任何人,做到“无弃人” “无弃物”。不仅如此,他们还遵循天道“有余以奉天下”,不私藏 ,做到博施济众,“圣人不积,既以为人己愈有,既以与人己愈多”。
庄子认为天下万物均由“无”发展而来,“天地与我并生,而万物与我为一”,客观事物是齐同的,人有所谓贵贱、等级等差别都是以世俗的观点来评判的,如果从道的角度来讲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,人也是平等的。所以“大人之行,动不为利,不贱门隶”,得道的人举动并非有利于人,也不贱视家奴。
历史上很多名医都坚持“即有善艺,又有仁心”。孙思邈说:“若有疾厄来求救者,不得问其贵贱贫富,长幼妍蚩,怨亲善友,华夷愚智,普同一等,皆如至亲之想。”一位医德高尚的医生对待病人不应该贵富而贱贫,而是应该“贫富用心皆一,贵贱使药无别。苟能如此于道几希”。
这种万物平等、人人平等的思想对中医医德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。医学直接服务于人类的健康,医生责任非轻,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平等待人、博施济众,强调对每一位病人都应给予同样的关心、爱护。